随着绿色能源概念的提出 ,电动汽车越来越多的出现,在电动汽车试推广的过程 中,配套的电动汽车充电粧也是一种必备的设备 。在各种充电粧中 ,值得推广的是基于光伏 系统的充电粧,这类充电粧可以分为离网光伏充电桩和并网光伏充电粧。
[0003] 离网光伏充电桩由太阳能电池板 、蓄电池、DC/DC变换器、逆变器组成,太阳能电池 板作为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,其作用是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直流形式的电能,一般只在白天 有光照的情况下输出能量。根据负载的需要,系统一般选用铅酸蓄电池作为储能环节,当发 电量大于负载时 ,太阳能电池通过充电控制器对蓄电池充电;当发电量不足时,太阳能电池 和蓄电池同时对负载供电 。并网光伏充电粧是由光伏电池方阵并网逆变器组成,不经过蓄 电池储能 ,通过并网逆变器直接将多余电能输入公共电网。
[0004] 公告号为CN206099497U的中国专利,公开了一种基于光伏系统的并离网一体式充 电粧,充电桩上设有用于连接负载的电缆 ,该充电粧与光伏组件 、交流电网相连,充电桩内 部设有主控单元,该主控单元分别与充电粧中的电池组、变换单元、通讯单元 、计费单元、定 位单元、显示单元相连;所述变换单元中设有并网电路和离网电路 ,所述并网电路包括直流 母线,所述直流母线的输入端分别通过DC/DC变换器与光伏组件相连、通过整流模块和DC/ DC变换器与交流电网相连,所述直流母线的输出端分别通过并网逆变器与交流电网相连 、 通过DC/DC变换器和充电控制器与负载相连;所述离网电路包括直流母线 ,该直流母线的输 入端通过双向DC/DC变换器分别与光伏组件、电池组相连,该直流母线的输出端通过充电控 制器与负载相连。
[0005] 上述专利所公开的充电粧,利用升降机构实现对充电桩的自动升降;但是,其用来 盖住容纳腔的活门是被充电桩顶开的 ,活门采用这种结构,其防水性必然较差,雨水很容易 进入到容纳腔的内部 。 实用新型内容
[0006]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,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光伏系统的并离 网一体式充电桩,在实现可升降的同时,具有防水较好的特点。
问题拆分
包括充电桩本体 ,充电桩可升降的设于路面上的容纳腔中,所述容纳腔的一侧设有负载台,所述负载台的底部设有压力传感器 ,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,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压力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以控制升降机构工作,该升降机构安装于充电桩本体的底部 ,用于控制充电桩本体的升降;其特征是,所述容纳腔的开口边缘设置有环形支撑台;所述充电桩本体的顶部通过可伸缩的支撑杆安装有圆形盖板,所述圆形盖板的直径大于环形支撑台的直径;所述支撑杆上套设有弹簧,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圆形盖板、充电桩本体上。本实用新型在实现可升降的同时 ,具有防水较好的特点。
问题解决
—种基于光伏系统的并离网一体式充电桩,包括充电桩本体,充电桩本体可升降 的设于路面上的容纳腔中 ,所述容纳腔的一侧设有负载台,所述负载台的底部设有压力传 感器,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,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压力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以控 制升降机构工作,该升降机构安装于充电桩本体的底部,用于控制充电桩本体的升降;所述 容纳腔的开口边缘设置有环形支撑台;所述充电桩本体的顶部通过可伸缩的支撑杆安装有 圆形盖板 ,所述圆形盖板的直径大于环形支撑台的直径;所述支撑杆上套设有弹簧,所述弹 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圆形盖板 、充电粧本体上 。
[0009] 优选地,所述圆形盖板的底部嵌设有环形密封垫。
[0010] 优选地 ,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液压缸、支撑板;所述液压缸竖直朝上地安装于容纳腔 的底部,所述支撑板水平固定在液压缸的活塞杆上;所述充电桩本体安装于支撑板上。
[0011] 优选地,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上竖直安装有导向柱,所述导向柱的底部通过固定座 安装于容纳腔内;所述支撑板被导向柱穿透 。
[0012] 优选地 ,所述导向柱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,所述第一柱体与固定座一体连接; 所述第二柱体与第一柱体螺纹连接。
[0013] 与现有技术相比,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:通过以上技术方案 ,充电粧在升降机构的 驱动下降入到容纳腔内后,其顶部的圆形盖板能够压在环形支撑台上,形成密封。